▶ 01 学院概况
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设有船舶工程系、动力工程系、海洋工程系、港口航道与结构工程系、轮机工程系、热能工程系6个系,建有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系统仿真及控制研究中心、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船舶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柴油机智能控制分实验室、低速机电控系统试验研究室、海洋工程机电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极地与海洋环境技术分实验室、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船舶运输实验实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等。与招商局工业集团、中船集团、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有科研与教学基地。
专业历史
1946年 船舶与海洋工程
1946年 国立海事职业学校造船科
1949年 中南交通学院造船专业
1999年 合并更名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2000年 合校进入武汉理工大学
1946年 轮机工程
1946年 国立海事职业学校轮机科
1949年 中南交通学院轮机系
1998年 更名为轮机工程专业
2000年 合校进入武汉理工大学
1957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
1957年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舶动力装置专业
1960年 设置船舶内燃机专业
1998年 更名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2000年 合校进入武汉理工大学
2012年 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2013年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1978年 设置船舶结构力学专业
1996年 设置结构工程专业
1999年 合并更名为工程力学专业
2000年 合校进入武汉理工大学
2013年 设置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
▶ 02 招生专业
专业设置
全日制专业
非全日制专业
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
动力机械及工程
结构工程
水利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机械
能源动力
土木水利
船舶与海洋工程
机械
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
学术型博士学位授予点
流体力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
流体力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含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绿色船舶与环境保护、轮机工程)
水利工程(含水工结构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工程力学
结构工程
动力机械及工程
专业硕士领域
机械
能源动力
土木水利
博士后流动站
船舶与海洋工程
力学
动力工程
▶ 03 学科实力
学院紧密围绕国家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依托行业背景优势及区域优势,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水利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立足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湖北省优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一流学科平台、系列国家级实验实践平台和校企联合、国际协同基地办学。形成高技术船舶水动力研究与船型开发、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与可靠性、船舶动力系统监测、诊断与控制、船舶动力系统性能优化及排放控制、船舶推进系统摩擦学与绿色技术等特色研究方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拥有由东风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等60多家骨干企业组成的汽车行业董事会,充分发挥“材料、交通、汽车”三大行业背景优势和湖北省汽车产业的区域优势,聚焦流动、传热、燃烧等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动力机械性能优化及电控、电驱动、汽车及船舶节能减排、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推动动力系统装备升级和新能源汽车、船舶产业技术发展,助力交通运输零排放创新技术突破。
水利工程学科:依托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养专业人才,突出与我校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的交叉,形成水工结构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等方向,服务于大型港口码头施工、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深远海岛礁保护与填海造地、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等技术领域。
▶ 04 科学研究
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中心
湖北省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船级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教学实习基地
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江科学院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
宁波东红船舶海洋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扬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船级社
武汉理工大学华东船舶设计研究院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
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
科研基地
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教育部)
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船舶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柴油机智能控制分实验室
海洋工程机电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极地与海洋环境技术分实验室
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武汉理工大学绿色船舶与海工装备研究中心(校级)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校级)
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
南宁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技术产业研究院
科研获奖
奖项名称
获奖项目名称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
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
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
宽扁型江海直达船开发
中国造船学会奖一等
船舶三维数控弯板机装备研制及其工程化应用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
三峡升船机通航运行与保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实践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
柴油机排放控制与在线监测、评价、监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科研成果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共承担八十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部科研项目,并在“4E”江海直达船舶技术研发、船舶型材板材制造装备研发与产业化、船用发动机监测诊断与智能控制研究与应用和开展船舶历史与船舶艺术的研究与宣传等社会服务方面具有重大贡献。
▶ 05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221人,专职教师153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78人,讲师31人。学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岱宁教授等战略科学家2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产学研特聘责任专家 2 人,校级特色专业责任教授 2 人,精品课程名师 4 人。由此,学院组建了一支以院士、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大会(ISSC)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百人计划获得者、“楚天学者”/“楚天学子”获得者、战略科学家和首席教授为引领,特色专业责任教授、精品课程名师、青年教学名师等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院近三年研究生就业率位居全校前茅。学院累计培养高素质人才 2 万余人,就业覆盖船厂、设计院所、船级社、海事局、高等院校等。如现任中国船级社总裁莫鉴辉、外高桥造船集团总经理陈刚、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总经理陈军、广船国际集团董事长陈忠前等; 2019 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获奖人当中,有 11 名获奖人为本学科培养的人才;涌现了船舶动力系统专家金东寒院士、船舶设计大师周国平、楼丹平、蔡乾亚、王立祥等行业高层次专家。金东寒院士 1982 年本科毕业于我校内燃机专业, 1984 年获我校动力装置专业硕士学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 项,兼任国际内燃机学会理事会( CIMAC)主席,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年度
硕士研究生就业率
博士研究生就业率
2018
2019
2020
98.2%
97.3%
99.3%
80%
90%
100%
主要就业单位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中交四航局、广州航道局、天津航道局、上海航道局、中建三局、中国船级社、招商工业、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科工二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三一海洋重工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服务基层贡献
自 2016 年以来,共有 21 名硕士、2 名博士选择到西部地区工作,占比 3.58%。其中, 2020 届李秉坤同学选择地方基层项目,前往天津河东区委组织部下属基层单位工作。同时,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西部计划”,累计共有6名研究生前往贵州省进行支教扶贫;其中 18 级研究生路鹏曾任校第 19 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带领团队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获共青团中央 2018 年“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 “贵州省2017-2018 年度优秀研究生支教团”,个人先后荣获“湖北省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贵州省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等多项省市级荣誉和奖励。
优秀校友
学院累计培养高素质人才 2 万余人,就业覆盖船厂、设计院所、船级社、海事局、高等院校等。
培养理念
多元协同,全链育人
学院构建“‘博-专-新’多元知识耦合、强烈的创新意识与综合性思维并行、高尚人格与卓越能力共生”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学院党政管理干部、行业企业专家骨干“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打造《中国造船史》《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 10 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建成面向学生发展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工作站”等 11 个育人工作平台。
科教融合,创新育人
将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开发、江海直达创新船型开发、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豪华邮轮与极地探险邮轮研制、海军型号项目研制、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重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能量,在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中作用突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服务、文体活动等 1000 余人次,参与科研和基金项目 1140 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6项,其中特等奖26项,一等奖41项;授权专利63项。
思想引领,思政育人
年均发展学生党员超过百人,学生党员比例超过 30%,涌现出 34 名校优秀共产党员;290 余人获评校三好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2016 级船海专业研究生江佳炳获评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庞海祥获评湖北省“最美新生标兵”;研究生魏冲在武汉的抗疫事迹被湖北经视、新浪网等媒体报道。
教学引领,课程育人
2011年以来,学院获4项国家及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称号,战略科学家等校级以上教学名师19人,教学团队3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研究平台和教学中心7个,校企、国际校际培养联合基地18个。
▶ 06 社会贡献
“十三五”期间,学院大力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在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开发、江海直达创新船型开发、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豪华邮轮与极地探险邮轮研制、海军型号项目研制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主办《船海工程》期刊为中国核心期刊,举办国际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安全与可靠性会议、中英智能船舶国际研讨会、船舶结构力学学术会议等国内外会议,发起并连续多年主办武汉地区船海研究生学术论坛,主办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董事会年会,全面促进行业的学术交流和发展。负责制订和修订国标、部标等 15 个内河船型标准,开发了系列内河标准船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通过开展船史研究和开设航海博物馆等多种形式为专业内外人员、校内外人员和中小学生开展中华船文化和文化自信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通过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专家、中国造船学会副理事长、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学组组长、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家等多部门智库专家,《船舶力学》《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等杂志编委,为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国家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学科多名教师在 ISSC、 ITTC 等国际学术组织担任专家委员、获选国外专业学会会士,聘请多位国内外院士担任学科战略科学家与讲座教授,与南安普顿大学、布鲁内尔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成立联合研究中心,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 07 国际合作
学院面向国际,开放办学。实施了欧盟“Asia-Link”计划、“111 学科引智计划”等项目,搭建了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英国伦敦布鲁内尔大学建立了双边学术年会制度和联合研究基地,与日本东京大学、挪威科技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比利时安特维普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等10余所海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来,引进50多名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选派了20多名青年学者出国访问、进修与合作研究,形成了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
▶08 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和平大道1040号
邮编:430063
联系电话:武汉理工大学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027-86551193(院办)
欢迎报考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声明:留学通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admin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48763972@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uxuetong.cn/99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