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惠彬
书院是科举时代,藏书、讲学的场所,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主持书院的负责人称“山长”。士子们会定期来此集会,由山长或聘请著名的进士、举人来此讲学、批阅文章。
明及明代以前的书院,是讲经布道的独立教育机构。清代的书院,成了以科考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场所。可无论怎么变化,它普及文化、传播知识的功能是不变的。故它们的兴衰是该地域,文化教育事业是否兴盛、繁荣、发达的标志;
德州城在明清时期,曾出现过进士、举人的“井喷”现象,故德州书院是功不可没的。能见诸于史册记载,在明清时期,德州的书院曾先后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或多或少的存在,其中较出名的有:州卫书院、醇儒书院(柳湖书院)、董颜书院、南湖书院、崇仁书院、繁露书院、正谊书院等。比如,在科考制度被取消时,德州城就有州卫、繁露和正谊三处书院存在。故德州城的这些书院,并不是同时并行存在的,它们的简介为:
州卫书院:
州卫书院为清咸丰八年(1859)由时任知州的张应翔、卫守备叶宗训同建,故名“州卫书院”。地址在今吕家街中间路西(今德州四中校址)。书院大门面东,校舍齐整,院落宽阔,有学生宿舍、院长宿舍等30余间。书院大门的迎面是点名所,高悬“胪唱先声①” 的牌匾,它在提醒人们,这里是德州生员岁科考试的场所,是培养官员的地方。
建院后,历任州官封兆桐、赵新、王亮采、王延熏、程兆祥、王佑修等都对书院格外重视,不断出钱出物、捐古籍,书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保护。如因战乱其他书院的藏书,也汇集于此,故该书院资料丰富。可惜,所藏之书在民国时全部失散了。
州卫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主讲王子香,在书院的“涵化堂”授课达6年之久,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1897)德州张书元、张际臣兄弟两人,分别以州籍和卫籍,出现了兄弟同榜的喜人现象。
光绪三十年(1904)停止科考,州卫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学堂。之后它以科举时36名秀才的名额旧例,招收了36名公费学生。学制四年,毕业考试及格后,由省提学使②签发毕业证,以秀才资格论,民间称之为“洋秀才”。
后先后改成吕家街完全小学、吕家街小学,德州市第三中学、职业中学等,今为德州市第四中学。它是德州城历史上,由书院起而坚持至今的一座学校。
董子书院:
董子书院曾先后名曰:醇儒书院、柳湖书院,它曾德州城文苑的标志性称谓。也是德州城最早的一所书院。
明弘治十二年(1499),巡抚都御使熊翀、同知王从鼎,在董子台东侧,建了董子祠。明嘉靖六年(1527),当德州主政史麟祭拜董子时,见董子祠疏于管理,十分破旧,便对其进行了修缮,并挂上了“董子书院”的牌匾。
据清·雍正年间《山东通志》载:“董子书院,在儒学东,旧废。明正统间知州韦景元掘地得董子读书台石刻,询其故址复焉。万历四十三年(1615)知州马明端改建于西门外(运)河东浒,易其名曰醇儒书院”。
据民国《德县志》记载:马明瑞在移建董子读书台的同时,在读书台的东侧、竹竿巷西不远处,创建了“醇儒书院”,又名“柳湖书院”。书院里除珍藏着诸子百家经书外,还保存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及其他著作。该学院成立后,一时德州城文风大震,读书学习蔚然成风。故学子们纷纷中举成名,德州城涌现了诸多名士。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山东督粮道朱廷桢重新修复董子读书台。并对“醇儒书院”加以修茸。因在书院内有个小海子,常年碧波荡漾。海子里种有荷花、岸边垂柳成行,故朱廷桢道台将“醇儒书院”正式改名为“柳湖书院”。
故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在登台叩拜董子的同时,到柳湖书院与德州的学子们交流学问、比试诗文才艺,交流感情。一时大运河岸边读书声朗朗,吟咏唱和、赋诗作对蔚然成风成风。
到清·乾隆后期,柳湖书院渐渐衰落,乾隆五十三年(1788),时任知州的王道亨,在撰修《德州志》时记载:“柳湖书院已倾圮”。
后来衰败的柳湖书院被借用为义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德州官衙对其进行了修整后,在此开办了德州城第一座官办小学“董子读书台学堂”。民国初,将其移到了德州水馆驿关帝庙里,改名为水馆驿小学、三联街小学、迎宾路小学。
董颜书院:
董颜书院,位于原吕家街北的苗家胡同,为清顺治十年(1653)田绪宗所建。田绪宗,字仿文,号蓼庵,清顺治八年(1651)秋举于乡,九年(1652)中进士,任浙江处州府丽水县知县,卒于任内。《安德田氏家谱》载:“广川郡(德州)有董子台读书遗址,荒圮不治已久;唐颜真卿为平原太守,醇儒忠臣,异代同撰,创集合祠于卫河东岸,额曰董颜书院。集士之能文者讲学其中,俎豆弗衰”。
康熙三十年(1691)七月,田雯在离任回德州为母亲守孝期间,又重建了董颜书院。当时,由于原“董颜书院”的周边已没有地了,故田雯又在吕家街购买了贡生吕矄止园的部分地,新建了“董颜书院”。
有布衣诗人之称的田霢,曾长期担任该书院的山长,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重要人才。清乾隆年间一度废弃,道光五年(1825)改为义学,后废弃。
崇仁书院:
“崇仁书院”是德州城较早的一所书院。它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由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程绍所建。
程绍,德州城人,曾任洛阳、汝宁府推官、户科给事中、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工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等职。程绍性子耿直,在仕途上几经起伏。如在山西为官期间,因某税务案他仗义直言,得罪了小人而被撤职。直到20多年后的明泰昌元年(1620),才被昭回启用为太常寺少卿。死后赠工部尚书,正二品。
程绍在致仕③期间,搜集整理古籍资料,扶危济困,修桥补路等做了很多好事。这期间为振兴德州文风,培养人才,他在天齐庙街西头路北,建了“崇仁书院”。 书院建成后,他倡导复兴古学,改良政治。在文学上,他强调诗文创作应该服务于现实等。
该书院文静素雅,院内建有泮池、文昌阁、大成殿等建筑。明万历年间,时任德州知州马明瑞非常重视教育,上任伊始便给德州城的读书人规定了一项制度,即每月要在“崇仁书院”里举办一次笔会。在笔会上大家要各抒己见,咏诗讲学一比高低,对评选出来的优秀文章和诗词,每月编辑一集《崇仁会课》。期间他本人还亲自担任老师,给学子们授课,故的盛极一时。清乾隆年间废弃。光绪年间曾在此建“龙神庙初级小学堂”。
繁露书院
清乾隆十八年(1753)山东督粮道汪汉倬,在城内东北角关帝庙西侧建“繁露书院”。从光绪《德州志略》中得知:书院有号舍20余间,肄业诸生所也。堂曰正谊,沈维璥题额。其后为山长内宅,有房10余间。
督粮道对该书院非常重视,后来的道台鲁垂绅、景霖等均加大了投入,书院盛极一时。当时书院的教学形式多样,除由书院山长每月进行十余次的谈经讲义外,还邀请外地名家及督粮道的道台,来书院讲学论文。
到咸丰年间,书院逐渐被荒废。当新任督粮道沈惟璥来到德州时,再次发出重振书院的号召,并积极付诸行动,书院重现生机。
清·光绪三十年(1904)朝廷停办科考时,“繁露书院”改为“德县师范传习所”。民国期间,因军阀混战,学校数度停课,但于1929年恢复后,学校教学基本稳定。
据史料记载:1935年学校共有图书2900册,仪器18件,教具248件,体育器材10件。虽该校办学条件并不理想,房舍均为老书院的旧房。但它为废私塾、兴学堂培养了诸多师资,对发展德州教育事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1937年日本人侵占德县后停办。
南湖书院
南湖书院位于现黄河涯镇王村店村,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由正德八年(1513)举人邹颐贤所建。邹家是书香门第,邹颐贤之父邹祥,系明成化十年(1481)进士。邹颐贤,曾任河南新乡县知县、山西阳城县令和甘肃凉州府通判。
邹颐贤离职回德后,创建了“南湖书院”。并留下了“圣教仰洙泗,圣门多鲁人。大道久湮塞,执艺何纷纷。发轫异涂辙,腹历背荆榛。养蒙正厥初,圣功固以淳。慨自微言绝,程朱继斯文。苏湖有遗教,授受传至今……”的诗篇。
清初德州学者程先贞,用“邹公何潇洒,三仕即解组。屏居入南市,长啸握蘅杜。诗酒以自娱,殚精古乐府”的诗句,概括了他的一生。
书院内除筑有读书台、斋室、膳室、茶寮、芦南书屋外,庭院里遍植花木,古色古香,饶有园林之胜。明嘉靖年间,进士丁永成、举人杨梅、贡生袁一琴都曾在此书院学习。明万历年间废弃。这是座见于史册记载的,德州城较早的书院。
正谊书院
清·顺治二年(1645),德州城首设满洲驻防营于进步街和小营一带。顺治十一年,又派镶黄、正黄、满洲正黄、蒙古镶黄四旗官兵携家眷进驻德州驻守。当时配有马甲兵466名,步甲兵50名,战马500匹。雍正年间,又两次自京师派来新兵,充实队伍。
这些满族士兵均带着家属来德州驻防的,到嘉庆十一年(1806),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官兵及眷属已达到2700多人。由于他们都享受着国家的俸禄,故部分人便成了庸人。
故清光绪十六年(1890),山东督粮道和满洲驻防营捐资,在城里现卢家井街(今石芦街)一带,合建了“正谊书院”,时有教室、办公室等20多间房屋,供满族儿童学习。
清末朝廷停办科考制度后改为“劝学所”。辛亥革命后改为小学堂。延续至今为“石芦街小学”。它是德州城建的最后一所书院。
德州城的这些书院,有五所系在任官员或衙门出资修建的;三所纯系私人投资修建的;有三所延续至今仍为学校;一所延续至抗战时期才被迫停办。它们自明弘治十二年(1499)始,到德州城解放近450年期间,为德州城培养了诸多文化名人,为德州城能攀登文化高地而做出了贡献。
注:
1、胪唱:科举时殿试之后,皇帝传旨召见新考中的进士,依次唱名传呼,为“胪唱”或“传胪”,元方回的<<涌金城望>>诗曰:“胪唱曾叨殿上传,末班遥望御炉烟。”
2、提学:即“提督学政”的简称。负责文化教育的地方行政官。
3、致仕:离职或退休。
附:德州书院创建时间:
董子书院 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 南湖书院 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
崇仁书院 始建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 醇儒书院 始建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
柳湖书院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 今为迎宾路小学
繁露书院 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
州卫书院 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9) 今为德州第四中学
正谊书院 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 今为石芦小学
马惠彬,一九四四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男、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二百万余字。并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了《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声明:留学通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admin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48763972@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uxuetong.cn/9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