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子学院(China Women's University)地处中国首都北京,是直属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国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女子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为中国女子高等院校联盟高校、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高校、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学校,是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秘书处单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联盟成员,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
学校前身是1949年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老一辈妇女革命家创建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1995年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1996年,学校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02年正式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2019年,学校正式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2021年,学校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校本部、北校区、汇佳校区、房山校区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9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5.0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0.54亿元,纸质图书70.36万册;开设6个学院、4个系、2个部,本科专业25个,高职专业1个;有教职工472人、全日制在校生4768人。
中国妇女职业学校
1949年7月,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正式接管了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8日15日,经全国民主妇联第八次常委会批准,更名为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
1950年7月,400名学员均完成学业毕业,经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分配奔赴工作岗位。
1950年7月,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女干部学校,成为全国民主妇联培养妇女干部和妇女人才的基地。
1961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1960年做出的精简机构的决定,全国妇联书记处决定停办妇女干部学校。
1978年9月,康克清在第四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提出恢复妇女干部学校,全国妇联党组成立恢复妇干校筹备组。
1979年3月,学校开学。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
1987年8月,学校更名为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开始面向全国社会各界招收女生,同时举办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
1991年6月,经北京市成人高等学校评估小组评估,学校顺利进入A级院校行列。
1993年1月,纪念宋庆龄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华女子学院奠基典礼举行,“中华女子学院工程”被列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的议事日程。
中华女子学院
1995年8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可作为成人高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成为一所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存的学校。12月,学校由地安门迁址到朝阳区育慧东路1号。设有社会工作管理系、学前教育管理系、法律系、秘书系、经济管理系、外语系六个系。
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2003年4月,经教育部专家组考察、审议,学校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5年11月,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2007年9月,学校与东北师范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社会工作、女性学、会计学、法学和学前教育五个专业方向研究生协议。
2011年3月,学校成立中华女子学院理事会,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2012年,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单位。
2013年5月,学校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7年9月,学校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学校。
2019年,学校正式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
2020年11月,学校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6个学院、4个系、2个部,设有本科专业25个,高职专业1个,涵盖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工学7个学科门类。
专业设置
院系
专业
类别
女性学系
女性学
本科
社会工作学院
社会工作
本科
社会学
本科
法学院
法学
本科
管理学院
会计学
本科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财务管理
本科
旅游管理
本科
审计学
本科
市场营销
本科
养老服务与管理
本科
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
本科
应用心理学
本科
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环境设计
本科
表演
本科
文化传播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科
文化产业管理
本科
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
网络与新媒体
本科
计算机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数字媒体技术
本科
外语系
英语
本科
金融系
金融
本科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
高职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473人、有专任教师247人、外聘教师8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23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高达95.95%;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88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5.63%;“双师型”教师3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2.15%;有国家督学1人;联合国教席主持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新闻传播学类、教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8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其中2020年当选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14人;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
类别
名单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团队(2010年,刘梦)
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妇女权益保障与法律相关课程虚拟教研室
北京市教学名师
李树杰、孙晓梅、刘梦、张丽琍、李明舜等
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团队(2008年,刘梦)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育人团队(2019年,王练)
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女性领导力”教学团队(2013年,张丽琍)
北京高校继续教育高水平教学团队
妇女干部能力提升项目教学团队(2019年,李明舜)、女性领导力项目教学团队(2019年,刘利群)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专业特色建设点,3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4个教育部校外教育实践基地,2个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课程;5个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1项省部级及其以上教学改革项目。
类别
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前教育、法学、女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播音与艺术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女性学、学前教育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社会工作、女性学、学前教育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法学、审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教育部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北京明天幼稚集团、南京天上龙服饰有限公司、民生银行电子银行部大学实训基地、Oracle授权学习中心—北京中明盈佳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社会工作、女性学、学前教育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妇女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示范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学前教育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明天幼稚集团
精品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女性与发展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课程
婚姻家庭继承法、妇女社会工作、小组工作
北京市“优质课程”
女性学导论、社区工作、幼儿音乐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卫生学(第2版)、语言学概论、女性学导论、女性/性别社会学、女性领导力与个性发展、功能性服装设计项目课程、移动媒体交互与视觉设计、家庭社会工作、女性创业学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最近一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本学年我校教师主持建设的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9项,建设经费33.00万元。2020年,《幼儿园游戏与指导》《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获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获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件”;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出版教材《老年社会工作实务》《Access数据库与程序设计(第3版)微课版》。
2020-2021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个(其中创新2个,创业4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9个(其中创新14个,创业5个)。
教学成果获奖
名称
等级
学前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与实施
2004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2008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女大学生创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2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类别
名称
专业硕士授权点
法律、社会工作、教育
研究中心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家庭建设研究院、球女性发展研究院,实体科研机构3个,非实体科研机构33个。
实体科研机构
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妇女人权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女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非实体科研机构
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
社区发展研究中心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创业研究中心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女子国学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
性与性别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婚姻家庭咨询研究中心
妇女发展与经济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中心
职业形象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哲学研究中心
女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家事法研究中心
女性文学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翻译研究中心
性别研究信息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中国女性教育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儿童保护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儿童法律服务与研究中心
性别平等教育研究与推广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数码艺术教学与实践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土地权利保护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智能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家庭发展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家庭学科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传播与女性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葛兰播音艺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6年,学校8位教师获得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2017年,学校获批4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一般项目2项,青年项目2项,立项率达50%。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8月,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馆馆藏纸本图书70.36万余册,各类型数据库185个,设有中国女性图书馆,有电子期刊128.16万册,学位论文755.22万册,音视频27722.43小时。2020年图书流通量达到2.66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3351.57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66.69万篇次。
学术期刊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是中国第一家以研究和探索妇女问题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全国妇联主管、中华女子学院主办,创刊于1989年。199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开始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2003年被评为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4年被选入“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2006年和2010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5—2007年、2008—2010年连续被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2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该刊编辑部入选为北京市高教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主要栏目有:女性与法律、女性高等教育研究、性别研究、国外妇女研究、女性文学研究、妇女史研究、儿童发展研究等。女性与法律栏目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03—2004年被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2005—2007年、2008—2010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13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三批名单。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6月,学校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共28个,项目形式多样,短期项目包括暑期赴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院校的英语培训项目,暑期赴美带薪社会实践项目、赴美社会调研项目,赴美国、韩国女子大学的一学期交流项目;长期项目包括赴日本一年交流项目,与美国、澳大利亚等院校联合进行学士、硕士教育项目。
海外合作项目
国家
合作项目
美国
密西西比女子大学(密西西比)MississippiUniversityforWomen2+2双学士学位项目
马里兰圣母学院(巴尔的摩)CollegeofNotreDameofMaryland3+2双学士学位项目
芳邦大学(密苏里)FontbonneUniversity3+2专升本学士学位项目
菲尔莱狄更斯大学(新泽西)FairleighDickinsonUniversity硕士研究生项目
布雷诺大学(佐治亚)BrenauUniversity短期交换生项目
暑期赴美带薪社会实践项目
21天赴美社会调研项目
暑期赴美汉语教师实习项目
英国
伦敦豪斯英语学校(伦敦)LondonHouseSchoolofEnglish英语强化培训项目
牛津大学(牛津)UniversityofOxford夏季课程项目
加拿大
纽芬兰纪念大学(纽芬兰)MemorialUniversityofNewfoundland全球商务–国际暑期学校项目
澳大利亚
昆士兰科技大学(昆士兰)QueenslandUniversityofTechnology硕士研究生项目
昆士兰科技大学(昆士兰)QueenslandUniversityofTechnology暑期英语培训项目
瑞典
耶夫勒大学(耶夫勒)UniversityofGavle硕士研究生项目
耶夫勒大学(耶夫勒)UniversityofGavle3+1+1本硕合作项目
韩国
梨花女子大学(首尔)EwhaWomansUniversity短期交换生项目
淑明女子大学(首尔)SookmyungWomen’sUniversity短期交换生项目
德成女子大学(首尔)DuksungWomen’sUniversity短期交换生项目
日本
九州女子大学(福冈)KyushuWomen’sUniversity学生交流项目
十文字学园女子大学(东京)JumonjiUniversity学生交流项目
学校标识校徽
校标整体为圆形,象征团结与不断发展。
校标内围主体造型由三颗心组成,象征崇德之心、至爱之心、博学之心。三颗心形交叉组成的“女”字,凸显学校特色和定位;三颗心交融标志着师生同心同德。三颗心的外围如美丽绽放的花朵,彰显尚美之心。
校标外围为中英文校名组合。中文居上,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表明国际性。
校标颜色采用红白标准色。红色象征理想与活力、热血与忠诚,白色象征圣洁与高雅、光明与和平,红白相间寓意学生追求理想、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决心。
校徽为印有中华女子学院校名的长方形证章,分教工和学生使用两种。教工的校徽为红底黄字,本科、高职学生的校徽白底红字,研究生黄底红字。
校旗
校旗印有“中华女子学院”校名和校标。
精神文化校训
崇德、至爱、博学、尚美
崇德,需要立德修身,成为品格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至爱,大爱无疆,成为有良知、有公益意识的大学生。博学,勤奋学习,成为博文广志、富有才干的大学生。将审问、慎思、明辨结合起来,以提升智慧和能力,最终落脚到笃行,化入行动、融入生活、投入社会、贡献国家。尚美,崇尚美好,成为青春向上、知性高雅的大学生。
校庆日
校庆日为每年的8月15日。
校歌
《中华女子学院校歌》
风雨中诞生,黎明前创建,五星红旗升起在我们的校园。
几代人奋斗,无私做奉献,千百年的憧憬在这里实现。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新一代的女性风范,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朝气蓬勃的中华女子学院。
飞向蓝天,走向大海,向着未来扬起知识的风帆。
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跨世纪的理想靠我们实现。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民族兴旺发达重任在肩。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面向世界的中华女子学院。
知名校友
姓名
名称
葛兰
播音艺术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新中国第一代女播音员
方仁臻
富阳区副区长
张晓菲
国庆60周年大阅兵女民兵方阵领队
赵娜
国庆60周年大阅兵女民兵方阵领队
夏雯
CCTV-10《今日气象》,CCTV-13《朝闻天下》天气预报主持人
校园环境
中华女子学院分为校本部和北校区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9941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8459平方米。
校区分布
名称
地址
校本部
北京市朝阳区育慧东路1号
北校区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曹八西路28号
声明:留学通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admin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48763972@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uxuetong.cn/7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