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得每件事情都能产生明显的效果,但每一件小事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地,就形成了环保意识。”
汕大日本报道团与日本 NHK 记者(后排右一)合影。(本文图片皆由作者提供)
2017年3月25日,汕头大学新闻学院的6名学生跟随日籍教师一同拜访日本福冈县的北九州市,探寻和报道北九州市的环保模式。作为报道团的一员,在日本的一个多星期里,我发现,北九州市不仅垃圾分类做得到位,细节里藏着环保的理念。
不见垃圾桶的街头
飞机在福冈机场着陆后,我想扔掉手中的空饮料瓶,却怎么也寻不着垃圾桶的踪影,我只好一路揣着垃圾回到住所。
日本街头的垃圾桶很少,一来是为了防止大家过多制造垃圾,二来日本人习惯将垃圾带回自己家处理,就连在外面用餐或者在别人家做客,喝完饮料的瓶子也是要带回家的。
日本整洁的街道。
另有一次,我在一家小店里买鲷鱼烧,吃完后我下意识把包装用的纸袋子留在小店餐桌上,在中国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举动。然而,带队的日本老师提醒我把桌面上的垃圾带走。
环顾店内,其他桌面上都干干净净的,唯独我留下的垃圾尴尬地留在那里。我感到难堪,因为我成为了破坏环境整洁的第一个人。对凌乱的桌面习以为常的我遇上了爱上整洁的日本人,受着他们的影响我也不自觉地约束了自己的行为。
在日本的几天中,我注意到,不仅仅是生活习惯,许多公共设施的设计上都渗透着环保的理念:
日本很多食物都用纸袋子来包装,早上热腾腾的包子放在薄薄的纸袋子里,比起塑料袋来,卫生又环保;
日本的水龙头设计得很“抠门”,拧开水龙头,水流又细又小,需拧好几圈才能达到国内的正常水流,国内水龙头一拧,水就哗哗地往外流,习惯了大手大脚的我们刚到日本时有些不适应;
卫生间更是连洗手池也没有,水龙头直接设计在马桶水箱盖的上方,洗过手后的废水经由盖上的小孔流入水箱,以供冲马桶之用……
在产品上动的这些“小手脚”,每年为日本节省下来的资源却十分惊人,小细节中足以证明日本人将资源节约做到了极致。
环保要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抓起
日本超市门前的垃圾桶,由左至右依次扔易拉罐啤酒瓶之类、塑料瓶子、纸和一次性筷子之类的垃圾。
在北九州,我们所住的民宿大门前有三个整齐排列的垃圾桶。
垃圾桶分别是红、蓝、棕色三种颜色,目测有半个人高,在空间不大的房子里头格外显眼。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是用于垃圾分类的。乡随俗的我们,在扔垃圾之前得好好琢磨:这是属于什么种类的垃圾?
北九州市的垃圾袋分类:绿色袋子装塑料制容器包装、红色袋子装易拉罐啤酒瓶之类的、橙色袋子装塑料瓶、蓝色袋子装家庭垃圾。
北九州市的垃圾主要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和塑料瓶罐三大类,各种类垃圾有规定的回收时间。
山口登代子女士是我们采访的一名家庭主妇,她告诉我们,每周她都会将垃圾分类收拾好,放在指定位置等待回收;每月定期整理好家中的废旧报纸用以换取卫生纸。
政府推行垃圾分类之初,山口女士也不愿将垃圾分得那么细,“嫌麻烦”,当时政府为了鼓励大家,免费派发环保垃圾袋和分类手册,而她为了给孩子们做榜样也坚持做了垃圾分类。
日本日明工厂回收处理垃圾环节。
日本的环保教育是从孩子开始的。
北九市环境博物馆馆长中薗哲告诉我们,日本小学生四年级就要参加环保实践课,内容包括参观环境博物馆、垃圾处理厂或者企业等。而课程设置的目的不仅是传承环保理念,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更为了让他们劝说爸爸妈妈改变对环境有害的生活习惯。
北九州市环境博物馆内志愿者正教小朋友们用废纸做手工。
“扔垃圾的时候有种罪恶感,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给环境造成了负担”,田中音织是北九州市立大学的学生。他告诉我们,他的家乡——小林市——宫崎县的一个不很发达的小城市,由于当地的垃圾处理技术有限,家庭垃圾分类要求更加严格和细化,他从小就养成了更为细致的垃圾分类习惯。
我不禁想到之前北九州市立大学副教授石川敬之所说的,“不见得每件事情都能产生明显的效果,但每一件小事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地,就形成了环保意识。”
在日本期间,作为中国大学生的我们体验了一次小型街道清洁活动——和北九州市立大学学生、当地居民一起上街捡垃圾。
活动中,每一个人都穿戴着绿色马夹、绿色手套,带上镊子和垃圾袋,沿街搜寻地上的垃圾。人们连最细微的花坪中的香烟头与垃圾池的碎玻璃都一一拾起。
在中国,且不说市民自觉发动,即使是集体组织的环保活动,市民的参与度也不高,看到这幅景象,我深受触动。
我问过这个问题“北九州市政府如何调动市民的积极性”,得到的答案却是“市民本身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很高,他们甚至推动政府的环保工作”,环保概念在日本深入人心,在中国却不痛不痒,这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因此这趟旅途的所见所闻带给我深深的危机感。
北九州市立大学学生和居民一起参加社区清洁活动。
环保是地球人的话题
从福冈市到上海的距离和到东京的距离差不多,北九州市和大连市也早在1979年缔结为友好城市,两国之间交流远比想象中密切。
日本人对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很关注,尤其是PM2.5,即中国的雾霾问题。“PM2.5”这个词在日本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很高,日本NHK就上海的环境问题专门做了两期节目,日本民众对此更是十分关心,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健康会受到影响。
汕大学生与北九州市立大学学生、当地居民清洁街道前合影。
山口登代子女士的小儿子目前在上海工作,她也很担忧儿子的健康,但她表示,空气没有国界之分,保护环境不是别人的事情,是每一个人的事情,“我也担心中国孩子的健康受到影响,希望中国人早点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处理好”。
在我们的采访中,不管是学者、学生还是一般民众,都认为环境保护既是全球性问题,也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人人都可以尽自己的努力爱护环境。有趣的是,当我们问到“个人在环保工作中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时,日本人回答不上来,但他们却能对生活中的环保小事侃侃而谈,环保对他们而言无需刻意,因为那早已与他们的生活、观念融为一体。
中国垃圾分类已开展了17年,但效果不甚明显。5月份,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今年将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涉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商业设施、公共场所等。
相信环境保护在中国也会慢慢起步。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能为环保做的事情却不少,爱护环境不能只是挂在嘴边。
来源:华舆 撰稿/林家怡 编辑/张小波
声明:留学通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admin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48763972@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uxuetong.cn/10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