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深受汉文化影响,汉字长期作为当地的书写文字,因此绝大多数地方都有汉字名。然而,现在的韩国首都“首尔”的名字,却是音译而来的,并非本身就有的汉字名。
▲韩国的部分路牌会加注汉字
“首尔”曾经是有过“汉城”这个非音译名字的。朝鲜王朝在1396年就将首都的汉字名确定为“汉城”。20世纪初日本入侵朝鲜半岛,“汉城”又被日本改为“京城”。随着二战后半岛光复和韩国成立,“京城”和“汉城”的名字都没有继续使用,而是改为没有汉字名的谚文(韩国称“韩字”)“서울”。
由于中日韩都属汉字文化圈,一般情况下,中文里的日韩地名,不会根据当地发音而进行音译,而是沿用汉字。因此,由于“서울”没有汉字名,中文继续使用了5个世纪的“汉城”来表示韩国首都。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然而,2005年,汉城宣布“首尔”是韩国首都的唯一中文名。很多人认为这是“去汉化”的结果。有什么因素导致汉城要专门修改中文名呢?
一、定都汉城
朝鲜半岛虽然和中国隔鸭绿江相望,但两地语言却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多数专家把朝鲜语(下文或称韩语)划归为阿尔泰语系。
两者在词汇、语音和语法结构等差异极大。汉语句型大体上是主谓宾,谓语动词在中间;朝鲜语句型大多是主宾谓,谓语动词往往放在最后。
▲朝鲜语(韩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朝鲜语一开始只有口语,没有文字。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汉字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等割据政权都将汉字作为书面文字。
▲公元5世纪后期的朝鲜半岛
不过,汉字难以准确记录朝鲜人的一些表达习惯。到了公元7世纪初,新罗创制了“吏读”,即借用汉字来标记朝鲜固有语。这些固有词实际上并没有对应的汉字词。
7世纪后期,新罗实现了半岛统一,并将吏读推广。到了唐末,高丽又取代新罗,定都开城,成为半岛的新统治者。元末明初之际,高丽大臣李成桂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李成桂夺取政权时,元朝已经被明朝取代。李成桂为了得到支持,选择向明朝称臣。
新朝初立,李成桂认为高丽的都城(今朝鲜开城)王气薄弱,不适合担任新朝的都城。李成桂派大臣在全国进行考察,寻找风水宝地,另立新都。当时新都的选址主要有朝鲜半岛西南的公州鸡笼山和汉江北岸的汉阳。
▲首都选址的位置图
李成桂认为鸡笼山地区太靠南,多山而少大面积的平原,并且漕运不便,不具备营建大型都城的条件。汉阳位于半岛中部,依山傍水,南靠汉江,北侧有北汉山等山脉,易守难攻,地势平坦,是建都佳地。
1394年,李成桂将都城从开京迁移到了汉阳。1396年,朝鲜将新都的名称改为“汉城”。朝鲜王朝延续了五个多世纪,都城一直是汉城。朝鲜王朝时期,将全国分为8个道,汉城府属于京畿道。
▲汉城的地貌
朝鲜王朝等级森严,只有贵族才有学习的权利,掌握汉字成为官方和贵族垄断的特权。而下层的老百姓基本上不会写汉字。明显不利于政令的传达。
由于汉字难以完全解释朝鲜语含义,朝鲜王朝的国王世宗组织多人,想要创制适合于记载朝鲜语的拼音文字。1443年,能够记载朝鲜语的拼音文字产生,朝鲜国王将新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为"教老百姓以正确的字音”,正式名称为"谚文"。
▲《训民正音》的四种书写方式
谚文属于拼音文字,拼写简单且通俗易懂。但推广谚文运动并没有获得整个统治集团的支持。书写汉字当时是贵族的特权,因此谚文未能在朝鲜上层得到广泛推广,这也就导致了向社会推进的力度不强。
不过,谚文发明后,改变了完全用汉字记载朝鲜固有语的传统。一些朝鲜方言里传下来的固有词开始专门用谚文来记载。
▲谚文是表音文字
由于汉字主要在上层社会流行,社会上的民众会把都城称为“嗦乌(中文普通话发音)”。谚文产生后,对应的谚文则为“서울”。
当然,由于没有对应的汉字,“서울”也就没有具体特指哪一座城市,首都迁到哪里,哪里就是“서울”。由于朝鲜王朝延续的5个里,首都均没有变迁,所以汉城也就是朝鲜民众默认的“서울”。
二、谚文兴起
随着清朝自顾不暇,无力再去维持宗藩体系,西方国家的扩张带来了民族主义思潮。朝鲜半岛民族主义兴起。民族主义者掀起“文明开化运动”,主张利用朝鲜民族自己的文字——谚文,作为本民族的书写文字。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强国,将对外扩张的重要一步放在朝鲜半岛。日本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了清朝,清朝失去在朝鲜半岛的宗主权。
▲1900年左右的报纸,汉字和谚文并行,汉字占比减少
随着清朝衰落和半岛民族主义意识的兴起,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谚文。人们难以一下子改变书写习惯,朝鲜社会的知识分子先是推行“汉字混书”,即汉字词语依然用汉字书写,而朝鲜语固有词则用谚文书写。
有着“韩国严复”美誉的俞吉浚撰写了《西游见闻》一书,书中就采用了“韩汉混用文”。19世纪末,朝鲜王朝进行了改革,颁布“使用国汉文混合体”的法令。
▲俞吉浚与《西游见闻》
1910年,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彻底吞并朝鲜。日本要求朝鲜学校必须教授日文。日本的奴役政策引发朝鲜民众的激烈反抗。朝鲜民众将推广民族文字谚文作为反抗入侵的武器。
日本吞并朝鲜后,将首都“汉城”的名字改为“京城”。但国际上没有广泛承认“京城”这个名字。
▲《日韩合并条约》
三、“汉城”被废止
1945年,朝鲜半岛获得解放。李承晚等人为避免半岛南部被美军接管,成立朝鲜人民共和国。李承晚认为首都“京城”的名字充满殖民色彩,不适合再用。汉阳、汉城这些已经用过的名字,也不足以代表新形象。
朝鲜人民共和国将“京城”改为了朝鲜语固有名词“서울”,拉丁化后为“Seoul”。서울这个词在朝鲜语中是“首都”的意思,例如新罗的“서울”是庆州,高丽的“서울”是开城,朝鲜王朝的“서울”是汉城。因为朝鲜王朝存在了五个多世纪,所以在大家眼中“서울”一般指的是汉城。
▲20世纪初的德国卡片,首都用“Soul”表示
由于美苏对抗,半岛南部很快被美国控制。美国军政厅不承认朝鲜人民共和国,根据美苏达成协议,半岛南部在美国监管下重新组织选举。1946年,美国军政厅颁布法令,将“서울”从京畿道中分离,改为特别市。
1948年,大韩民国(韩国)建立。韩国将“서울”作为首都,世界各国根据自身语言情况,通过“서울”的音译进行命名,例如英语、法语和德语的“Seoul”,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Seul”。由于서울没有对应的汉字,韩国首都成为朝鲜半岛唯一一个没有汉字名的主要城市。
▲韩国的汉字版行政区划地图,只有首都是唯一的非汉字名
日本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一员,也不再使用“汉城”“京城”等汉字来表示韩国首都,而是将“서울”音译后,使用假名“ソウル”表示。韩国首都的中文名则继续沿用已使用了500多年的汉字名“汉城”。
▲日语版的韩国地图,韩国首都“ソウル”是图里唯一不用汉字标注的城市
韩国建立后,选择推广简单易懂的民族文字谚文。1948年,韩国颁布了《谚文专属用途法》,明确要求韩国的公文使用谚文书写。韩国还规定每年10月9日为“谚文节”,全国放假一天。
由于谚文为表音文字,一个字常常对应不同的意思,比如한,就对应了韩、汉、寒等意思,需要在不同语境下解读。在一开始,为了让民众便于理解公文内容,谚文会使用汉字与表音字备注。到了最近几十年,汉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少,谚文已经完全主导了韩国社会。
▲韩国的报纸已经完全用谚文
四、中文改名首尔
从60年代开始,韩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汉城也成为一个人口达千万的国际大都市。韩国经济腾飞,与中国经贸交往越来越密切。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首都“서울”的中文译名规范化,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韩国方面认为,汉城已更名为韩语固有词“서울”,“汉城”已停止使用,韩国和国际上对“汉城”这座城市的称呼,与中文世界的称呼对比起来,发音差别过大,不符合命名标准化。
中文世界继续使用“汉城”,会导致人们对这座城市及相关机构出现认识误解。比如,“서울大學校”与“漢城大學校”(均为韩国汉字写法),其实是两所不同的学校,但在中文里都被看作是“汉城大学”。
2004年,汉城市长李明博成立了一个由专家组成的“汉城中文标识改善委员会”,来讨论韩国首都的中文名称。
▲时任市长李明博
委员会针对在韩的中国外交官、留学生等进行过民意调查,在1440名受访者中,对汉城更名44%表示反对,32%表示赞成,24%表示无所谓。虽有近半的调查者反对更名,但更名仍在有条不紊进行。
韩国先后提出首尔、首午尔、中京、首沃等中文名。根据方位,东亚有了东京、北京、南京等“京”字城市,韩国首都也可以命名为“中京”。
委员会认为按照“Seoul”的音译更符合国际的标准。受访者中65%选“首尔”,12%选“首午尔”,9%“首沃”,也有14%表示应该使用“中京”。
委员会在广泛收集了各界的意见后,确定了与Seoul发音相近的“首尔”为首都的中文名字。“首”有第一、首要的意思,首尔意思是“首善之都”,既符合音译的要求,又达到了意译的效果。
2005年1月,汉城市议会通过决议,决定使用“首尔”作为唯一中文名。汉城市议会要求韩国政府的公文、网站、机场等中文版本都使用汉字“首尔”。随后李明博向中国方面提出协助改名的正式要求。
中国坚持客随主便的原则,官方媒体开始使用“首尔”。大多数机构为了让人们适应名称的变化,在前期会采用“首尔(汉城)”这样两种名称同时使用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对这个城市在2005年之前发生的事件,依旧沿用“汉城”,或“汉城(今首尔)”的这样的表述。
▲1988年夏季奥运会依旧称呼为“汉城奥运会”
长期作者|羊洋洋
扬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声明:留学通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admin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48763972@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uxuetong.cn/10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