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特是一位伟大的导演,同时也是闻名世界的电影艺术大师。他富于幽默、擅长制造悬念的拍摄手法不仅风靡世界影坛,更被众多后辈导演争相模仿。早在无声电影时期,他就为英国电影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美国好莱坞发展后,他充分发挥个人天赋与才华,不仅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还成为悬疑惊悚片的代名词。他擅长制造银幕上的紧张气氛,并通过巧妙的处理让观众也参与到影片的情节中。他在电影的悬念技巧设置、审美效应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程度的变革。此外,他还积极探索电影的叙事语言,引入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甚至在特效制作上也引领风气。
斯坦利·库布里克
斯坦利·库布里克是备受尊崇的的大师级导演。他的创作力求表现荒诞的人生和悲剧化的哲理,因而电影学者大多将他看作是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他凭借其作品中博大深刻的电影观念、反叛的表现艺术而被奉为一代灵感大师。他是一位对世界电影产生极大影响力的导演。尽管从影40余年只留下13部故事长片,但是他能够突破常规,以对影像的极致化追求丰富电影语言,以特立独行的思考为电影艺术注入文化与哲理的亮色。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强项是其对于多种题材电影的驾驭能力。他不但能拍摄恐怖片、科幻片以及黑色电影,而且还在每一个领域里都创作出了佳作。从《乱世儿女》到《闪灵》,从《 奇爱博士》到《2001太空漫游》,他通过每一个角色去改变电影的风格。
英格玛·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是对人生意义个性化的沉思,显示了欧洲人对于人生哲学、生命意义探索的喜好,把哲学的命题作为影片的主题,这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标签。因此,伯格曼的影片是电影中的哲学,将英格玛·伯格曼称为电影界的哲学家,也并不过分。英格玛·伯格曼由于其独特的生活背景和个人性格,使得他对生活本质意义的思考显得敏锐、准确和细腻。英格玛·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电影的写实风格殊途同归,并且极大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他大多数作品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在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他排除了戏剧冲突、故事叙事,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这一时期,英格玛·伯格曼多采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黑泽明
黑泽明的电影大多从社会问题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地剖析原因,并且其电影中融合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精神,使得其电影恢宏磅礴的画面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使得其作品成为经典。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很多人物有着激烈的情绪对抗,这些对抗场面都被赋予了张力十足、力度到位的电影语言,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电影《罗生门》中,黑泽明运用纯电影化的手法揭示了真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而每一个人物见证的相对真实性又必须由观众来作出判断。这种真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体现在视听语言中,就是黑泽明对构图和场景的诗意性的运用。
费德里科·费里尼
世界电影史上大师级的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与审视人生的视角在意大利影坛乃至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费里尼式”的电影成为无数后世导演争相模仿的标杆,但其电影浓烈的个人色彩注定了费里尼的不可复制性。其中夸张的视效、对女性角色的别具一格的诠释、对梦境的执着以及庞大的象征体系成为了费里尼在电影表现上的发力点,而其电影中始终潜藏的温情与感伤 也折射出导演的人性关怀。
让-吕克·戈达尔
让-吕克·戈达尔是一位思想激进且多产的导演,前期作品表现了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和混乱生活,后期转向对左倾思想的研究。他的电影通常被视为挑战和抗衡好莱坞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风格。他也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对电影发展史的丰富知识注入他的电影。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经常发现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子。让-吕克·戈达尔所有的电影都有其主观的立场,他不断地出现在旁白中或者直接饰演某个工具的角色,除了《筋疲力尽》还模糊地浮现故事的脉络以外,他的很多电影都会以字幕代替镜头,这种时不时地哲理一下或者颠覆一下有其对当下电影泛情和泛故事化的嘲讽,也是一种诗意化地回到默片时代,让-吕克·戈达尔这向早期电影大师致敬的态度也表现在对共同战斗的同行的近于武断的指责。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所呈现的诗电影的本质与时间的庄严流动带给观众们强烈的震撼。他对于场面的精心调度和长镜头的娴熟使用,不仅精准简洁地表达出人物关系和推动情节发展,也完整营造了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时间痕迹,体现出他影片中强烈的纪实风格。他将人文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塑造了他的心灵成长史并与他以后的电影作品当中所体现的高度的文化思考和诗化的镜头语言密不可分。他所蕴含的寓言化、多义性的特征最终构成了他电影世界中的精神维度,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密码在一以贯之中得到了完全而充分的显现。在诗意丰盈的画面语言与深邃广阔的哲理拷问中,充分说明了他在如诗之韵律的流动的影像中,不断呼喊人类意识的觉醒和对世界的忧思。
奥逊·威尔斯
奥逊·威尔斯是20世纪美国的文艺复兴人士,这位才子可以用起伏跌宕的声音作为音响的景深手法来进行声音的场面调度,是只存在于圣杯之中的艺术家。奥逊·威尔斯是一位天才,还是一位大师级的魔术师。奥逊·威尔斯是我遇见过的最接近上帝的人。奥逊·威尔斯后来完全靠自己演戏挣的钱来拍片,但是他随心所欲,情绪好就拍,情绪坏就歇,一部影片往往一拖再拖,害得其他演员只好撤走,所以他影片中的女主角经常在影片中途神秘消失,令观众感到既费解又恐怖。而他在惹恼那些青睐他的电影公司投资人时也是天赋异禀,有人说,威尔斯一旦对这个电影失去兴趣,他就会索性一走了之,留下投资人在那干瞪眼。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科波拉是美国60、70年代涌现出的一批杰出导演之一。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电影人点亮了一盏明灯,是电影界的领路先锋。在艺术方面,科波拉别开天地另创一家;在商业上,他的作品获得了观众和票房的双重肯定。从《巴顿将军》为他捧回第一座小金人开始,科波拉为电影史创立了一座又一座的丰碑。《教父》三部曲在百年影史的各种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成就了他“电影教父”的地位;《吸血惊情四百年》华丽得有如一出意大利歌剧,在此之前从没有人敢把吸血鬼电影拍得如此奢华。
马丁·斯科塞斯
好莱坞星光灿烂的艺术圈里有这样一位导演:在好莱坞工作近三十年,却从未因商业目的而拍摄一部"大片";在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人依靠上亿美元和电脑特技吸引观众的同时,却始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冷静地剖析着社会和人类的种种阴暗面。马丁·斯科西斯影片的叙事对传统好莱坞因果性、线性的叙事方式进行了改造和发展。他的叙事以事件的累积为主,含有一定的因果关系。马丁·斯科西斯没有构造流畅的叙事,让观众滑入情节的泥潭,而是利用叙事使观众与银幕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在视点安排上,马丁·斯科西斯先引导观众认同,然后又破坏这种认同。结果在人物视点及作者视点之外又建立了观众自己的观影视点。
声明:留学通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admin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48763972@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uxuetong.cn/100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