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在校训前合影
清华大学校训
9月,各大高校纷纷开学。新生了解学校的时候,校训往往必不可少。无论国内还是海外,绝大多数高校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校训,鲜明地表达出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
校训作为一所高校学风的体现,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首要准则。日前,网易数读对2454条学校校训进行数据统计发现,在我国高校校训中,“德”字出现的频率高居榜首。
四词八字最常见
最长校训28个字
何谓校训?权威辞典《辞海》里的解释说:“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一般而言,校训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它既是学校教育理念、精神追求和核心价值的高度凝练,又是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着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概言之,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正因为如此,有人指出,校训最能反映大学的办学传统和教育特色。
国内高校校训以工工整整的对仗形式为主,尤其是“4词8字”。据统计,使用“4词8字”校训的高校有1836所。其次是4字和9字校训:使用4字校训的有231所学校,9字的有89所,6字的有86所。从字数长短来看,28个字的郑州大学校训是国内高校校训长度之首,其校训为“明时风,达治体,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厉奋进,竭忠尽智,扶危邦,振贫民”;最短的校训只有2个字,共有13所高校,如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是“知行”,三峡大学的校训是“求索”。
“德”字排第一
“学”“行”“求”列其后
校训是一所高校要做什么事、培养什么人的精神体现。有人说得好,“校训作为高校文明的标识,体现的就是对人的关注与期许”。比如说,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是“不做假账”,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是“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虽然表面看很简单,但是其用意简明而深刻。
数据显示,在2454条校训中,“德”字出现的频率高居榜首,8.7%的高校在校训中用到了“德”字。其后出现的频率第二至第九位的字分别是:“学”“行”“求”“新”“笃”“厚”“博”“创”“实”。校训只用到了605个汉字,其中最通用的校训为“博学、厚德、笃行、求实、创新”。208所高校使用了“博学”, 136所使用了“厚德”,112所使用了“笃行”。同时,校训也出现了“撞脸”现象,“学以致用”是北京联合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6所高校共同的校训。
国内高校校训以训诫、德育为主,那国外高校校训又崇尚什么?剑桥大学校训为“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哈佛大学校训为“让真理与你为友”、斯坦福大学校训为“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激励前行
清华校训最受欢迎
国内高校校训是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
最早的校训出现在1900年前后。如1901年由美国监理公会正式办起的东吴大学,校训中文意思是“为社会造就完美的人格”,后改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1914年,清华大学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校训。进入民国后,中国大学开始逐渐繁荣,出现了很多著名大学和知名校训。
校训是学校的座右铭。好的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总是激励和劝勉在校师生和毕业校友不断前进。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这些校训,寓意深刻、朗朗上口。
有媒体曾在全国范围调查“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结果显示,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54%的最高获选率,成为公众最喜欢的校训。清华大学校训源自梁启超的演讲。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作演讲,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努力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按照哲学家张岱年的阐释,“自强不息”在政治生活方面,指的是对外来侵略绝不屈服,对不良势力绝不妥协,在个人生活方面强调人格独立,志不可夺。
北京交通大学的“知行”校训,最早见于1923年北交大毕业生的纪念册。当时学校的校徽、校旗上均有“知行”二字。有学者研究提出,北交大“知行”校训的产生,与孙中山的知行观有必然联系。孙中山的知行观,深刻影响了当时担任交通部总长并身为交通大学校长的叶恭绰。1921年9月10日,叶恭绰在交通大学京校开学典礼上讲话,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办学理念。近百年来,“知”与“行”的思考与探索,伴随着北京交通大学的成长和发展。
如今,开学讲校训已经成为高校校领导迎接新生的方式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校训是“崇德尚能、经世济民”。在研究生入学仪式上,校领导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崇德”一词出自《论语》:“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并勉励大学生们做“经世济民”的知识分子。
声明:留学通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admin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48763972@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uxuetong.cn/100504.html